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携手抗敌,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驻扎在陕北。蒋介石出于限制八路军实力的考虑,仅仅为其分配了三个师的番号,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下设两个团。红二方面军及陕北红军第27、第28军被合并为八路军第120师,贺龙担任师长,萧克为副师长,周士第为参谋长,关向应为政委上海股指期货配资,全师兵力超过14000人。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120师只有358旅和359旅这两个主力旅。然而,实际上除了这两支主力部队,120师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旅。这个旅的旅长身份非常独特,毛主席曾亲自对他说:“我就是你的后台。”那么,这位旅长究竟是谁?毛主席为何会如此看重他呢?
回溯到1935年7月初,何应钦与日本驻天津司令梅津美治郎签署了令人痛心的何梅协定。随着这一协定的签署,国民政府的中央军和东北军纷纷撤出河北,最终这片土地几乎完全沦为日本的控制区。两年后,日军突然发起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迅速占领了北平和天津,并分三路向华北展开了大规模进攻。第一路沿津浦路南侵,目标是沧州和德州;第二路沿平汉线南下,威胁保定、石家庄和邯郸;第三路沿平绥线分为左右两路,目标是张家口、大同及平型关、雁门关。
展开剩余71%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国民党华北驻军节节败退,至1937年11月,河北全境陷落。日军进入沦陷区后,实施大规模的烧杀抢掠,屠杀了无数无辜百姓。比如,在藁城县梅花镇,日军整整四天三夜烧杀,造成1500多名百姓惨死。而在成安城,日寇更加肆虐,屠杀了5300多人,令人发指。
在此情此景下,不少热血志士纷纷站出来组织抗日武装,其中高士一便是其中之一。高士一出生在河北任丘的一个富裕家庭,家中拥有大量土地,开设了不少店铺,并经营着一个繁忙的码头。长大后的他不仅衣食无忧,而且接受了较好的教育。成年后,他娶妻生子,和三个哥哥分家。为人豪爽的他乐善好施,且待人宽厚,因此人们都称他为“高四爷”。
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升级,高士一目睹了日寇的暴行,心中愤怒至极,决定拿出家财组建抗日队伍。他深知,单凭自己的一腔热血无法与日寇作战,因此便开始寻求军事指挥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着手训练自己的队伍。在河北一带,各支抗日武装中,吕正操的名声最响,曾带领队伍成功攻占日伪军的高阳县城,震撼了冀中地区。高士一对吕正操十分敬佩,便派人联系他,希望能加入人民自卫军。
吕正操当时担任人民自卫军司令,并已指挥四路大军。他同意了高士一的请求,并任命他为第五路军总指挥,还派出军事干部协助训练。此后,在高士一的带领下,第五路军迅速成长,成为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多次与日伪军交战。日军见无法消灭高士一的队伍,便打算将他收编为伪军。高士一坚决拒绝,并公开斥责前来劝说的敌人。日寇因此采取卑劣手段,抓走了高士一的亲人,企图以此威胁他屈服。然而,高士一早已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他坚决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与日寇血战到底。最终,日军残忍地杀害了高士一的亲人,激发了他更强烈的复仇之心,带领队伍向日寇展开了更为激烈的反击。
1938年5月,吕正操指挥的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冀中军区成立,吕正操被任命为司令员,同时也担任第三纵队的司令。高士一的部队则改编为第三纵队的独立第一支队,他担任支队司令,并在吕正操的指导下,迅速与日寇展开了大量战斗,半年内与敌人作战超过一百次。他的部队多次获得胜利,令日军闻风丧胆,也让他成为了吕正操的得力助手。
1939年春,贺龙率部来到冀中,与高士一进行了一次会面。高士一早就听闻过贺龙的大名,心中充满敬佩。贺龙深知高士一的背景以及他在冀中地区的影响力,因此对他极为赏识。在谈话中,贺龙给高士一提供了许多战术上的指导,并鼓励他继续领导抗日斗争。为了凝聚更多力量,贺龙决定将高士一作为士绅抗日的榜样,并任命他为八路军120师独立第一旅的旅长。
高士一带领独立第一旅参战后,屡次打击日军,令敌人感到极大压力。1940年,独立第一旅开赴晋西北,随后又调至陕甘宁边区,成功接替359旅保卫边区的任务,表现出色。此时,毛主席多次接见高士一,并表示:“我就是你的后台,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找我。”这番话让高士一深受感动,也加深了他对党的忠诚。
抗战胜利后,高士一参加了中国解放战争,后在晋绥军区和西北军区从事后勤工作。1955年大授衔时,曾担任过独立第一旅副旅长的王尚荣和旅政委朱辉照被授予中将军衔,而高士一由于不再军中任职,未能参加授衔。1961年,他进入国务院参事室工作,七年后因病去世,享年75岁。
发布于:天津市新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